作者:1,王岗 Wang Gang,2,贾敬龙 Jia Jing Long,
摘要:深圳大学附属医院绿色医院评价思考从总图及建筑单体两个层面展开阐述。一,总平面以合理的功能分区,清晰的医疗流线,科学的远近期结合,完美的新旧建筑融合阐述了绿色医院评价的宏观构想。二,建筑单体以舒展的体形,合理的科室布局,极富特色的人性化关怀诠释了绿色医院的内涵。总之,绿色医院设计的前提基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绿色医院设计的核心内涵:建筑节能与人性化关怀,绿色医院设计的终极目标: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的实现。Abstrac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green hospital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s from the general and the construction monomer two aspects elaborated. One, general layout with reasonable function division, clear medical streamline, the far near future combined with science, perfect architectural fusion elaborated green hospital for evaluation of macro conception. In two, the construction monomer to stretch the body shape, reasonable layout of the departments, highly characteristic of Humane Care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en hospital. In short, the green hospital design premis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ex system. Green design of hospitalcore connotatio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humanecare, green design is the ultimate goal: a green hospital evaluation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关键词:1,“绿色医院”2,“绿色医院评价”3,“建筑节能”,4,“深圳大学附属医院”
Key word: 1,“Green hospital, ”2,“Green hospital evaluation”3,“Building energy saving”4,“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
前言
随着绿色医院在设计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诠释“绿色医院”的内涵,本文以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工程为例,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谈一下“绿色医院评价”的设计思路,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与商榷。应该说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与我国的“绿色医院”的起步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09年12月中国医院协会就在深圳组织召开了《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的研讨会,并形成初步框架,经过近两年不断修改完善,今年7月正式下发,作为行业标准在医疗设计管理领域使用。我院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参加了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工程的国际投标,并一举中标,在投标过程中,“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一直是方案构思的源泉与关注点。
1,工程概况资料:
1.1场地现状:
1.1.1基地位于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以北(原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内),规划用地面积89828.24平米。总建筑面积:13。5万平米,住院病床一期800床。二期1300床。
1.1.2基地周围有规划城市道路,南侧有保留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楼和行政楼各一幢,北侧为深圳大学新校区,南侧为长岭皮河,西侧为西丽高尔夫球场,地势呈不规则多边形,且地势平坦,选址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卫生十一五规划。见图一(区位分析图),图二(基地现状图)。
1.2市政配套设施:
1.2.1按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污水排放到学苑大道,基地附近的大学城变电站和塘朗山变电站能为本项目提供更大的用电保障。
1.2.2项目拥有完善的给排水及电信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可为本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条件。
1.3气象水文资料:
1.3.1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5℃,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0.2℃。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24.3毫米,日照2120.5小时。
2,总平面设计思考:
2.1新建综合三甲医院医疗功能需求指标的归纳与整理:
2.1.1 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工程,作为新建医院,目前尚无临床医院有关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参考借鉴,指标的确定须结合现状情况及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论证后形成。
2.1.2在设计过程中,详尽地研究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广东省现代化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深圳市绿色医院考评细则》,《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投标设计任务书等有关文件,系统地形成了本项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见表一,表二,表三,表四。
2.1.3《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4.01条明确规定:医院建设策划阶段应具有明确的医疗功能需求指标。
2.1.3分析归纳整理设计指标是设计前期策划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医院今后各系统运行之间是否匹配?医院科室配备及绿色医院是否达标?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工程指标体系满足以上要求。
2.2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
2.2.1在一期病房楼西侧安排500床二期病房,最终达到1300床的规模,
2.2.2在其南侧预留二期医技科室发展用地。
2.2.3门诊予留部分诊室,可灵活满足未来重点学科的发展需求。
2.2.4基地南侧的保留建筑可为医院的办公科研教学提供使用的灵活性。同时深圳大学各方面的综合资源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功能分区,出入口及流线分析:(图3:总平面图;图4:功能分区图)
2.3.1功能分区:
(1)门诊医技区:门诊医技是综合医院重要的功能科室,由急救急诊、儿科、妇产科、内,外科,病理、化验、血库、影像中心、洁净中心手术室、ICU、洁净中心配药,中心消毒供应室
等组成。
(2)感染区;在门诊医技楼西南角结合城市主导风向布置感染科,设单独出入口,解决交叉感染问题,满足医学流程的要求。
(3)病房区:平面布局采用两个护理单元的模式,一期共布置病床800床,
(4)行政办公科研区: 南侧的原保留办公楼、教学楼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办公科研功能区。
(5)后勤保障及院内生活区:院内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位于病房楼北侧,满足主导风向的要求的同时,能源中心靠近主医院区,节省管道及投资。
2.3.2出入口及流线分析:(图5:出入口及流线分析)
(1) 医院主入口放在基地东侧,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及探视入口,北侧设后勤及污物出入口。
(2)合理解决地面、地下交通、行车、景观等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设计合理,解决人车分流。
(3)急救急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通过东侧广场进入一层急诊急救大厅。
(4)门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直接进入门诊大厅。
(5)探视流线:在东侧广场通过探视广场进入。
(6)供应流线:由后勤供应入口从基地西北侧进入。
(7)感染科流线:在门诊医技楼西南侧单独设感染科出入口。
2.4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2.4.1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基地开挖量,完善地上绿化环境,实现节地节能目标。《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应至少有20%的建筑面积地下布置。(本工程总建筑面积13。5万
平米,地下室面积3万平米。)
2.4.2地下室布置人防,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
2.4.3放射医学及核医学的地下布置,有利于防护,降低工程造价。
2.4.4将3000平米城市公交站场布置在基地东北角。
2.5教学医院的思考:
2.5.1充分发挥深圳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优势,提高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特色重点学科。
2.5.2门诊诊室面积比国家标准略大,可以满足实习生的要求。
2.5.3门诊医技病房均设置一定数量的示教室,满足教学要求。
2.6场地选址及原有建筑的利用:
2.6.1根据《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场地内未现断裂构造带及不良地址作用,工程地质稳定和水文条件良好,适合进行一般基本建设,消除了基地的安全隐患。
2.6.2基地目有原教学楼及行政楼各一栋,建筑面积 分别为5284.03 平方米及4498.34 平方米。在深化设计中将其进行改造,满足三甲医院教学办公及科研的要求(见图六)。
2.7基地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好坏对病员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考如下:
2.7.1利用“梭形医院街”解决门诊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图七)
2.7.2基地西侧的西丽高尔夫球场及南侧滨河绿地形成医院周围重要的绿化景观,病房拥有良好的朝向,推窗见绿,给患者带来愉悦心情。
2.7.3利用树木、灌木和草地为部分硬质地面和不透水路面提供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防止休闲环境过热,提高室外微环境的舒适性。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
2.7.4局部设屋顶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图八)
2.7.5渗透路面铺装:尽量减少不透水路面的比例,增加渗透路面面积。在地面临时停车场、人行道等部位全部采用透水砖和植草砖以提高路面的透水和蓄水性能,保证每平方米每分钟渗透雨水量250kg,缓解室外微环境的热岛效应。
2.7.6雾化降温技术:在较为集中的户外休闲场所采用雾化降温技术,通过雾化水滴的被动蒸发冷却效应降低环境空间温度,改善户外休闲场所的热环境。(如世博会期间各馆使用的雾化降温技术)
2.7.7水体冷却技术:结合景观和规划设计要求,充分利用河道、水景和喷泉等水体降低环境的热岛强度,提高室外环境的舒适性。
2.7.8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医院的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建筑物、水体和绿化路面的合理布局改善区域的风环境,引导夏季自然通风降低微环境的热岛强度。
3,建筑单体的设计思考
3.1门诊医技楼设计特点:
3.1.1 “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图九,图十)
(1) “梭形”医院街将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科室有机联系起来,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且为独立尽端,互不干扰,便于管理。
(2)“梭形”医院街把内部景观、交通、候诊、分层、挂号收费、超市、商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完美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室内空间景观,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就医环境。
(3)“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之间形成医疗区的“绿肺”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其室内外空间的交融,符合南方建筑的特点。
(4)“梭形”医院街作为主干,将东西两侧门诊功能模块空间联系起来,动静分离,符合现代医学建筑设计特征。
(5)主要医疗区利用“S”形架空廊架沿东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3.1.2门诊功能模块与内庭院:(图十一)
(1)门诊的“模块化”设计:门诊单元之间以绿化庭院相隔;一次候诊区与“梭形”医院街相连,避免穿越科室。
(2)门诊单元之间的内庭院绿化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3.1.3门诊医技交通核思考
(1)八部医梯及20部自动扶梯形成门诊医技交通核,解决1-4层门诊医技科室的垂直交通。
(2)污物交通核:在东北角,西北角结合污物出口设污物交通核,由污物电梯(兼消防电梯 )及 防烟楼梯间组成,由此将污物送出。
3.2病房楼设计特点:
3.2.1 病房交通核:(图十二)
(1)由9部医梯,两部医生专用电梯及两部专用提升机组成。患者交通核与医生交通核分开设置解决医患人流交叉问题。交通核均有直接的通风采光条件。
3.2.2病房标准护理单元的布置:(图十三)
(1)每层为两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40床,总床位数:800床。所有病房均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
(2)配备完善的医疗附属用房,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护士站居中布置,护理路线短捷,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4)两个医生办公区既相对分离又联系紧密,为同一个科室两个病区的医护交流及管理带来方便。
3.2.3中心洁净手术室与ICU:
(1)手术室,ICU同层布置,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快捷,安全,两者之间有内部通道相连,严格划分洁污区域,将医生流线,污物流线,患者流线分开,做到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2)手术室与病理、血库、中心供应室具有良好的垂直关联,路线简洁,减少中途污染。
(3)手术洁净区域设手术附属用房,如无菌库,一次性物品库、药品库及刷手间等,两侧开门,减少护士工作距离。
(4)手术区内设专用洁梯(从中心供应室来)解决洁污分流问题。
(5)污物走廊与病房楼的污物电梯有方便的联系,有助于手术污物的送出。
4,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思考:
4.1屋面节能设计:建筑屋面采用广东省建设厅推荐的节能标准构造技术做法-SGK屋面防水型隔热板,该屋面具有重量轻、自防水、可上人、隔热效果好的优点。采用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技术对建筑屋面进行绿化,通过蒸发冷却有效提高屋面的隔热性能。
4.2墙体节能设计: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外围护结构,A级酚醛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性能,综合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应用较为广泛。酚醛泡沫塑料阻燃、低烟、无融化、无滴落,耐腐蚀,抗老化,是符合新防火标准的较为理想的保温材料。
4.3门窗节能设计:建筑立面设计阶段选择合理的窗墙比,应用隔热性能优越的新型窗体,比如Low-e玻璃窗,和各种形式遮阳构件,比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和百叶遮阳等,减少窗体的太阳辐射得热。
5,技术经济指标:
序 号 |
项 目 |
单 位 |
备 注 |
||||
|
|
㎡ |
|
||||
1 |
总用地面积 |
89828.24 |
含两栋保留建筑 |
||||
2 |
总建筑面积 135000.37
|
新建地下 |
32002 |
门诊医技楼及病房楼地下室连为一体 |
|||
新建地上93216 |
门诊医技楼(地上) |
35898 |
|||||
病房楼(地上) |
53135 |
||||||
后勤保障楼(地上) |
3453 |
||||||
高压氧(地上) |
640 |
||||||
污水处理(地上) |
40 |
||||||
门卫(地上) |
50 |
||||||
保留建筑 |
9782.37 |
||||||
3 |
核增面积 |
1767 |
|
||||
4 |
总床位数 |
800床(一期) 1300床(二期) |
|
||||
5 |
建筑高度 |
门诊医技楼 |
19.30米 |
|
|||
病房楼 |
57.30米 |
||||||
后勤保障楼 |
14.00米 |
||||||
6 |
建筑基底总面积 |
19934 |
整个院区 |
||||
7 |
道路广场总面积 |
35549 |
整个院区 |
||||
8 |
绿地面积 |
34314 |
整个院区 |
||||
9 |
容积率 |
1.15 |
整个院区 |
||||
10 |
建筑密度 |
22.2% |
整个院区 |
||||
11 |
绿地率 |
38.2% |
整个院区 |
||||
12 |
机动车停车位 |
800个 |
地上 122 个 |
整个院区 |
|||
地下 678 个 |
|||||||
13 |
非机动车停车位 |
地上440个 |
整个院区 |
参考文献:
1,《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作者:
1,王岗:生于1968年1月,山东济南市人。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现为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2,贾敬龙:生于1964年12月,山东省济南市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现为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分院副院长,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建筑师。九三学社山东省省委委员,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委。